Page 204 - 唯識藏_13
P. 204
見所斷、修所斷、非所斷。又學、無學非二,為三。 應,說名心受,唯依心故。又三皆通有漏、無漏,苦受亦由無漏起故。或各分三,謂 非悅,名不苦樂受。如是三受,或各分二:五識相應,說名身受,別依身故;意識相 悅身心,說名樂受;領違境相,逼迫身心,說名苦受;領中容境相,於身於心,非逼 一切地;染四皆無;不定唯一,謂一切性。由此五位種類差別。 ,謂一切性及地、時、俱。五中,遍行具四一切;別境唯有初二一切;善唯有一,謂 等皆不定故。然《瑜伽論》合六為五,煩惱、隨煩惱俱是染故。復以四一切辯五差別 別境而得生故,唯善心中可得生故,性是根本煩惱攝故,唯是煩惱等流性故,於善染 惱有六,隨煩惱有二十,不定有四。如是六位,合五十一。一切心中定可得故,緣別
或摠分四,謂善、不善、有覆、無覆二無記受。 此六轉識易脫不定,故皆容與三受相應,皆領順、違、非二相故。領順境相,適 雖諸心所名義無異,而有六位種類差別,謂遍行有五,別境亦五,善有十一,煩
成唯識論卷第五
1
9
9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