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23 - 唯識藏_13
P. 223

,義無異故。      生。一切皆通見、修所斷。聖位我慢既得現行,慢類由斯起亦無失。  ,心不謙下,由此生死輪轉無窮,受諸苦故。此慢差別有七、九種,謂於三品我德處  、邪見、貪等煩惱、隨煩惱業,能招後生雜染法故。  必令身心熱惱,起諸惡業,不善性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有義:此疑別有自體,令慧不決,非即慧故。《瑜伽論》說:「六煩惱中,見世  有義:此疑以慧為體,猶豫簡擇,說為疑故。毗助末底,是疑義故,末底、般若  云何為疑?於諸諦理,猶豫為性,能障不疑,善品為業。謂猶豫者,善不生故。  云何為慢?恃己於他,高舉為性,能障不慢,生苦為業。謂若有慢,於德、有德  云何為癡?於諸理事,迷闇為性,能障無癡,一切雜染所依為業。謂由無明起疑  云何為瞋?於苦、苦具,憎恚為性,能障無瞋,不安隱性、惡行所依為業。謂瞋  云何為貪?於有、有具,染著為性,能障無貪,生苦為業。謂由愛力,取薀生故。  論曰:此貪等六,性是根本煩惱攝故,得煩惱名。
              成唯識論卷第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癡慢疑惡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   218   219   220   221   222   223   224   225   226   227   2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