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55 - 唯識藏_13
P. 355
者,無由學大乘。」此說依有教,積集善根,非是先發小心,後方學大。 耶?前已顯非故。 應第五時名佛性教,何但《涅槃》?若云爾者,《勝鬘》、《如來藏》豈是四十年後 定亦趣佛乘,應第四時;《法華》定性亦不歸一,應第三攝。上引佛性,多經說同, 性故。此亦不爾。五乘歸一乘故,為第四時;《勝鬘》亦四果咸歸佛果,《深密》不 、述時不同;五、說法有別。 五門長掩,故不別門別門對片。 深密》判屬第三,普為發趣一切乘者,為真了義,審細研尋,義更明顯。解此大綱, 者,何故須跋陀羅聞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齊得作佛,何不發大心而取羅漢果?故如《 非空,合第三時。何名第五?又若《涅槃》明有佛性,五乘根性皆趣佛果,故第五時
言述益不等者,小乘說緣生之有法為萬行之初基,故《十輪經》云:「不學小乘 言得名異者,第四時教名一乘者,五乘歸佛性故;第五時教名佛性者,五性歸佛 言次第殊者,三乘在一乘前,佛性居一乘後,大意同前,定前後失,故不重破。 又云:教有五時,五門分辨:一、次第有殊;二、得名有異;三、述益不等;四
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
3
4
4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