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7 - 唯識藏_13
P. 367

「因初發心,決定必得阿耨菩提,是故名性」?准此經文,即初發心名之為性,即因  及圓滿持,名為無性;非是不與發心為因,名無種性。此同《仁王》、《瓔珞經》等。  進,終不能得阿耨菩提」者,據前位說,未至種性,雖有輕微,無決定必得堪忍之力  三義,前位發心唯有因義,無餘二義。然經說云「若無菩薩性者,雖復發心,懃修精  定必得阿耨菩提,是故名性。」此釋初發心,以三義別有三種,名習種性。發心具此  乃是一切善法根本,是故名支  何以得知?經自釋云:「菩薩性者,謂初發心及三十七品。何以故?菩薩發菩提心,  !諸大法將并悉涅槃,恣自凡陵侮聖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不應然。若以未至種性,無決定力終圓滿持,云終不得名為無性者,云何經云  有云:《善戒》、《地持》、《瑜伽》等說無種性人者,據說客性,非本性也。
             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
                   ① 「支」,底本作「發」,今依據麗本《菩薩善戒經》卷一改作「支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破妄通經四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。因此發心,得阿耨菩提,是故名因。因初發心,決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   362   363   364   365   366   367   368   369   370   371   3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