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8 - 唯識藏_13
P. 368
,云無種性,故知為謬。 性補特伽羅,若不發心,不修菩薩所行,雖有堪任,而不速證無上菩提。」今約位分 加行,若有種性,當知望彼而得名持。 加行為所依止,定不堪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。」由此道理,雖未發心,未修菩薩所行 猶得名為種性持。」《瑜伽論》云:「住無種性補特伽羅,無種性故,雖有發心及行 故,雖復發心,懃修精進,必不究竟阿耨菩提。是故當知,雖不發心,不修行方便, 發心云無種性,經言「非因發心,有菩薩性」。《地持論》云:「非種性人,無種性 故當知,非因發心,懃修精進故,有菩薩性」?既違經義,謬之過甚!亦不得言 行方便名為大菩提持。」《瑜伽》亦同。 地持》云:「依初發心,修行六度,名為菩薩行方便持。依行方便,滿足菩提,是故 初心能得
又云:《瑜伽論》等云無性者,據客性說者,彼自立義理,心為本性,行無漏種 又有種性,若未發心,不能速得,不得云終不能得,故《瑜伽》次云:「又住種 又復後位因初方有,云終不得,豈不乖反?又因前前,得有後後,云何經云「是
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
3
5
5
6
6
① 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