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76 - 唯識藏_13
P. 376

,其事應尋思。」非其種性,法體不別。又非無本性,由發心始得,違《善戒經》「  中、下性。不爾,如何齊有本正  戒經》第一云,以菩提有上、中、下,菩提非本有。  據客性說,非本正因。本正同有,不可分人;客性有無不同,據斯性別。故《優婆塞  。謬通《勝鬘》,准此可悉。  》云:「難處生者待時故。」此意說,生見在難所,待生人天,離難所已,而成熟之  伏故。  見斷云無

                 此義不爾。名是假說,無其實性,云不由性故。《攝大乘論》云:「名義互為客  又云:菩薩由發心得,名不由本性,故准知得三乘性,名不由本性。  此亦不可。義此說其果由因方得,云非本有。設若說因據新熏起,不障本有上、  又云:《瑜伽》五十二名無涅槃法,及六十七、《莊嚴論》第一。無涅槃法者,  此亦不爾。豈有涅槃因皆能即成聖?無暇不成聖,故置人天中。故無著《般若論  難云:若有涅槃因,何故著人天樂中作涅槃因?《善戒經》說有三乘性,三乘調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,非無種子亦不得。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 因,始令成三品?過如前說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371   372   373   374   375   376   377   378   379   380   3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