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6 - 唯識藏_16
P. 166

妄想異者,妄想不應是因;若不異者,語不顯義,而有顯示。是故非異非不異。」  !何處、何故、云何、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?」  此四者,蓋攝三性義足故,即初二無記性,後二屬惡性,兼前詮示善法,則三性具矣。  之於心,後時忽發憤恨之言是也;一從無始自種習氣生,猶今汎汎口業是也。而特出  夢如覺,則皆無性矣。後二言說:一從先怨所作業者,即先有怨之人,或被毀害,藏  ,覺已,無實境界可得,故曰從覺已,境界無性生,亦與未夢時一也。使知相如夢,  ,而生計著,故有言說相。次夢言說者,謂憶念先所經境界,後形於夢寐,因有言說

              佛告大慧:「非言說是第一義,亦非所說是第一義。所以者何?謂第一義聖樂,  大慧復白佛言:「世尊!為言說即是第一義,為所說者是第一義?」  佛告大慧:「言說妄想,非異非不異。所以者何?謂彼因生相故。大慧!若言說  大慧白佛言:「世尊!言說妄想,為異為不異?」  佛告大慧:「頭、胸、喉、鼻、脣、舌、齗、齒和合出音聲。」  爾時,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:「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!世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二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161   162   163   164   165   166   167   168   169   170   1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