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7 - 唯識藏_16
P. 167
不同妄想。苟不可以同異求實,即非異非不異,則幾於真故。 則妄想非因;若不異,則言說非相,直妄想語業爾,不能顯義,既亦得有顯示相,則 何故之問,其答則曰謂彼因生相故,即以彼妄想因生言說相,故非異非不異。若異, ,謂由息風,依頭等七處和合有聲,既依眾緣生,則聲為妄矣。因有第二為異不異、 則既聞之矣,復依此義請說妄想及第一義之境界。凡疊四問,謂何處等。初答何處者 相。」 心現量故,種種相外性非性,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。是故,大慧!當離言說諸妄想 彼不顯示第一義。大慧!自佗相無性故,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。復次,大慧!隨入自 ,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。言說者,生滅動搖,展轉因緣起;若展轉因緣起者, 言說所入是第一義,非言說是第一義。
次請言說所現境界,即所說有善惡、事理等境界也。如上明四種言說事中,善惡 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二 一切性自性,言說法如影,自覺聖智子,實際我所說。 諸性無自性,亦復無言說,甚深空空義,愚夫不能了。
1
5
5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