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06 - 唯識藏_16
P. 206

,故說形。是名名、句、形身。說名、句、形身相分齊,應當脩學。」  、獸等所行徑跡,得句身名。大慧!名及形者,謂以名說無色四陰,故說名;自相現  顯示名、句,是名形身。又形身者,謂長短高下。又句身者,謂徑跡,如象、馬、人  依事立名,是名名身。句身者,謂句有義身,自性決定究竟,是名句身。形身者,謂  句、形身,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如是覺已,覺一切眾生。大慧!名身者,謂若  可知。  ,始知二義其理一也。  所超,亦一如而已矣。抑為對迷著於外境,故以自心示之,及知自心,自然內外俱泯  ,此特云「超」者,亦不相違。蓋知而未超,猶有心在,超而復離,始為至極。超何  然,則猶存自他有無之間,非所以破異見,彰實理也。然前復文並云「覺自心現量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「復次,大慧!當說名、句、形身相。善觀名、句、形身,菩薩摩訶薩隨入義、  右第十章  偈言無生作非性者,頌無生義。謂無生而生,則法法非性,作亦生也。餘頌二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201   202   203   204   205   206   207   208   209   210   2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