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8 - 唯識藏_16
P. 88
菩薩所行,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,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,一切佛語心,為楞伽國 以宗印等義釋之,誤矣。 令得四益,是謂悉檀,通於自他。此既勸修,即自悉檀義,亦莫非唯心所修故,諸家 智入眾生微細心,隨彼心量說無量度門,亦令受者由諸地漸次相續建立也。 切自在。契證而後趣用,則曰到無開發行。謂菩薩得是證智,如隨眾色摩尼,以微細 有。遠契佛地無生,到自覺聖趣境界者,契證也。惟得自心,則無入而不自得,故一 偽過者,煩惱也;妄想習氣因者,業道也;三有者,苦道也。於是思惟觀察,了無所 ,觀察也。謂唯心則法無外觀,直進則不涉餘途,如是直觀三道本無所有。即無始虛 、起用、結勸。言遠離,則曰當遠離陰、界、入心等,總不出前所離法。唯心直進等
爾時,大慧菩薩復白佛言:「世尊所說心、意、意識、五法、自性相,一切諸佛 右第六章 結勸文言自悉檀善者,悉之言遍,檀翻為施,即如來以第一義等四法遍施眾生, 又曰欲得如來隨入身者,還依果法,示起因修。文略有五,謂遠離、觀察、契證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一
7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