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4 - 唯識藏_20
P. 104

壞、羸劣及由四緣諸根變異,翻彼即是此中二義。此說色根。其意根不壞者,彼說由  一等廣解。  謂一切性。」如下第八及五十五、五十八、五十九、《唯識》第五、六、《對法》第  云:「五中,遍行具四一切;別境唯有初二一切;善唯有一;染四皆無;不定唯一,  識》第六說。煩惱、隨煩惱合名染位,四種皆無。不定唯有一切性處。《唯識》第五  :不然。論說欲界由闕輕安,名不定地。通一切地者,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。如《唯  ,有義:通九地,以定加行亦名定地,彼亦微有調暢義故,由斯欲界亦有輕安。有義  非一切時」者,非心生時即皆起故;「非一切耶」者,輕安不遍諸善心故。一切地者  。「一切耶」者,隨其自位,起一必俱。  有尋等三地;二云、色四、無色四,并欲界一,合為九地。「一切時

                 根二因不壞:一、不滅壞故,非全無;二、不羸  辨由根境等諸識生中,「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」下,解識乃得生。  遍行具四。別境非後二。善十一中,通一切地;「非一切處」者,唯善性故;「  「一切處」者,《唯識》第五解云,謂三性處。「一切地」者,有二義:一云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二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① 劣故,非劣弱。五十四中釋滅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   107   108   1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