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29 - 唯識藏_20
P. 429

明》亦別,皆如彼疏。觀此文說世間亦有清淨現量,故淨定心亦現量攝,非要得境體  正智於色等義,離名種等所有分別,現現別轉,故名現量。」諸部不同,此論與《因  現量,返顯建立境界取所依境名為現境。  「地等諸界」,貫前方便。「解若未成  境本質者,是建立境界取所依境,建立定心影像境故,此現境體能取之心說名現量。  亦非現量,返顯前說「纔取便成取所依境」,能緣彼心是名現量。  應思慮;其病若愈,名為已思,思已息故。此應思已思二作用境非現境體,能緣彼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中,非不現見等三種名現量者,《入正理》說:「此中現量,謂無分別。若有  此二門中,初是所造,後是能造。  「此中,建立境界取所依境,非已思惟,非應思惟」等者,謂外實
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
                   ③ 「成」字下,底本有「未來」,今依據麗本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十五刪去。  ② 「實」,底本作「空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實」。  ① 「生」,底本作「者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生」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 ,名應思惟」等,非現境體,能取彼心非定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 地等,為定
              7
   424   425   426   427   428   429   430   431   432   433   4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