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 - 唯識藏_20
P. 48
增故偏說。 掉舉、放逸、妄念、散亂、貪、瞋等為體,或俱時心、心所為性。有義:通五識,意 性;或通四倒,邪見等為性。 住,名法住智。此是如量智,下「出世間智」是如理智。審慮所緣通有無漏,勝慧為 有漏,達因果智。今是無漏,後得智攝,達彼因中有果法功能住,或由彼因,果法得 翻此,故言不如四倒是增。四倒之義,如下第八。「法住智」者,薩婆多緣三界,體 通無漏。《唯識》第七解。 威儀多於道路施設,工巧多於處所施設,故各別名,其實相似。 性,路即發彼心,與彼為依,說心為路。工巧處亦爾,但是五塵、四塵別故。三云、 所依,故說威儀路。但言「威儀」,不言「路」者,非四塵故。二云、威儀,四塵為
狂有五緣。《俱舍》第十五以妄念為體。彼論云「依不平等大種故,心便失念」 醉有四緣。「性劣」者,體虛羸;「不習」者,性不飲;餘二可解。多以惛沈、 「如理所引,謂不增益非真實有,如四顛倒」者,四倒是增益,體非真有,如理 七分別以尋伺或五、七、八識為體,任運分別是五、七、八識故,七唯有漏,有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
3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