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1 - 唯識藏_22
P. 341
種者,行望於識,亦作因緣,餘支相望,無因緣義。而《集論》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 ,依決定有,唯說有一,謂增上緣。愛望於取,有望於生,有因緣義。若說識支是業 語言說之,故名緣起。自利稱緣,利他名起,即是法輪展轉說義。 言非餘。此簡自在天等有實作用,及計無為能為緣起,以釋其名。 為因故,少所生法而得成立。無作、無常二種為緣,非餘作用及無生法二種為因,故 常緣生義。「非餘」者,唯由有緣,果法得有,非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,亦非無生法 一一為緣,一一為起。「此有故彼有」者,顯無作緣生義。「此生故彼生」者,顯無 等四,雖復剎那滅入過去,種在身中而不捨離,故依自身,後果生起。或十二支,前
《成唯識》說:「諸支相望,增上定有,餘之三緣,有無不定。」《緣起經》中 「問:無明望行」至「說名為因」。 第八、緣性中有二:一、四緣;二、二因。 「於過去世覺緣性已,等相續起」者,初證菩提時,覺悟緣性已,後為有情發起 「數數謝滅,復相續起」者,數數逢緣而續起,故名緣起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一
3
2
2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