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5 - 唯識藏_22
P. 345
發三業。 行。不爾,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,應非行支,彼地無明猶未起故。」故癡不善根通 等者,三不善根唯生非福,癡不善根通福、不動。故《唯識》說:「有下無明能發上 。若非福業,近因亦以無明為緣,迷當果故。「答:此中通說福、非福、不動業緣」 世俗、勝義苦,依趣總相、凡聖境說,亦不相違。 、行苦并通五趣故,由此故知前釋為善。彼世俗、勝義苦,依別麤細、易難知說,此 惡趣,亦起福、不動業;前之七苦既通人天,應唯迷善趣,亦造非福業。苦苦、壞苦 對法論》說前七名世俗苦,第八苦名勝義苦。若作此釋,第八行苦既通五趣,應唯迷 ,名世俗苦;人天趣苦,微隱難了,聖智所知,名勝義苦。或有釋言:八苦之中,《
福、不動業,近因等起,唯近善思;遠因等起,以無明發,迷當果故,說癡為緣 行有三問答。「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,起非福行」等者,三惡趣苦,相狀易知 「問:何因緣故,福行」至「思緣而說故」。 答:由無明自體若不得餘緣,於自體雜染不能增減,故自體非緣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一
3
3
3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