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34 - 唯識藏_22
P. 434
及變化心皆名通果,《順正理》等皆作此判。如修通時,無礙斷通壅竟,次則成熟意 熟。此文即說身在下地,但起下地生得善心。會前三證者,諸依新譯經論,說彼五通 生得善心,從何等心入彼煩惱?又阿羅漢超定時,若不得非想生得善心,不成句數。 若身在欲不起上生得善,從天眼耳出在何心?又欲界羅漢退起上二界惑,若不起上界 無記心不生方便善心,以羸劣故。故從淨定心入天眼耳識,天眼耳識不得卻入淨定。 得成二十四句。 ,非鈍根。依界者,唯欲界,非上二界。此中景云:許身在下地得起上生得善心者, 。如是合有二十四句。上辨類別。何人能超者?此言超者,唯無學,非有學;唯利根 二。 、有無漏雜。四類者:一、順入;二、逆入;三、順逆入;四、逆順入。此中但有初
今大乘中,依《對法》文,說隨生何地,即得成熟何地善心,據得現起,名為成 古人證云:準廣心文,謂從方便心得入不隱沒無記心,以出心不勤求故;不隱沒 超越入等至中,有漏、無漏純、雜三類超各亦有四,此中辨唯有初二,文言通故 無間入等至中,漏、無漏純、雜三種,皆有四類。一、純有漏;二、純無漏;三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五
4
2
2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