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4 - 唯識藏_22
P. 464
之行是無漏故,如理應知。 故,不唯有漏,亦通無漏故。《顯揚》第二 分非有此觀,行解狹故。無漏者通十地,除欲界。 經中說有四法,三解脫外別立道行以為第四。 障生死所有十相,能引涅槃無十相法,故名無相。有處說道四行非三三昧攝者,為順 處說道名無相者,道諦有生、異、滅相,然無五塵及男女相,亦名無相。又以道諦能 以有處唯滅說為無相,道非無相者,滅離十相,得無相名;道有三相,故非無相。有 無空解,但於觀中,觀人離法,義說名空。無願或唯苦、集,不說道者,非可厭故。 不勞彈詰。
八、重三等持,雖無文說,理亦通有。然非唯無學不時解脫起,異生有學亦能起 七、依身分別者,有漏、無漏二十六行,通三界身,並容得起。 六、依地分別者,有漏者十一地,謂欲界、初近分、中間,並八根本。上定七近 景師解云:空無我行是空三昧,此從行解為名。又說八智名空者,正證真如,實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六
① 說道諦四行通三解脫門,即三等持重緣
4
5
5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