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68 - 唯識藏_22
P. 568
地等諸界」,貫前方便。「解若未成,名應思惟」等,非現境體,能取彼心非定現量 本質者,是建立境界取所依境,建立定心影像境故,此現境體能取之心說名現量。「 ,能緣彼心是名現量。 故。此應思已思二作用境非現境體,能緣彼思亦非現量,返顯前說纔取便成取所依境 ,名為應思」等者,此藥功能,病未差來,常應思慮;其病若愈,名為已思,思已息 威勢之所依止,此為現境。能取之者,名為現量。言「藥之所有大勢威德,病若未愈 今療我疾,已愈未愈,是其比量。 人四識,纔取即得成境,非已思應思,故是現量。藥有除病功能,病人意識思量此藥 下所明,如目眩等。
「此中,建立境界取所依境,非已思惟,非應思惟」等者,謂外實地等,為定境 基云:其能依止,謂藥威勢,此非現量。威勢所依色香味觸,任運纔取便是所取 「纔取便成取所依境者」乃至「其病若愈,名為已思」等,景云:四塵實法,病 「非已思應思現量者」,已思應思,多是比量,或非量攝,今非此二,故名現量。 「三時極遠」,如初帙中解。今勘彼第三卷,但明二種,略不論「時極遠」也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九
5
5
5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