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4 - 唯識藏_24
P. 464
若有愧者,未必有慚,是故此人不能自受。依他方起愧,得受戒,為此人故,制從他 雖從他受,亦有無表不從表生,或自發期心,唯有無表,故為此論也。 或語等,為身等表,故身語得互相表。又此等約一切作法,如重病者不能動身發語, ,豈非表業? 語為方便,唯以意為方便,受得身語七支無表也。 ,如往師所等;或由語發七支,如發語請師等。若自然受者,唯有意表業。此不以身 雖二俱並行,然據增勝故,有一時,或無第二,非即無一。若從他受戒,由身發七支
測云:隨護支慚、愧二法,有具不具,故從他受。若有慚者,必有愧,故自受; 今解:無表他令知,故說無身語,非自無身語業也,故亦有表生。如遣他行事, 問:即有無表不從表生,無身語故,自有意成表故。若爾,則自受時,禮佛發言 次問答辨。言「二種受隨護支,所謂慚、愧」者,基云:慚能自受,愧謂從他, 「問:若除苾芻律儀」至「有意表業」。 測云:由他由自者,辨從他得。唯自然受者,辦自淨心受,不依戒師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五十五
1
6
6
9
9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