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92 - 唯識藏_24
P. 492
,不同五根或時能取 ,若與識合,同識取境,名為同分;若不與識合,名彼同分。五塵但是所取,非能取 ,名等義轉。根空無識,則不得境,簡同分根,名彼同分,雖不得境,而自類續生。 空,與識同得前境名為分故。言「由此與識等義轉故」,義是境界,根、識同於境轉 空,名同分色;識空,名彼同分」者,景云:今大宗唯約五根辨其二種:一、根中不 色也。「若識依執,名執受色」者,《俱舍》云執苦樂為 ,此即破於蘊計我,顯諸蘊中唯有諸行,都無我故也。
解云:大乘過未法無,現在識起,必不須論同分、彼同分。現在五根,自類相續 問:如小乘就十八界辨同分、彼同分,何故此中唯約根耶? 第三、蘊差別,即有五段。色蘊差別中,「清淨色」等三者,即根、塵及法處中 「復次,云何色蘊差別」至「極微細定所生色」。 第二、釋蘊義。初約十一義以明總略,積聚義是蘊義;後明為類顯無我義建立蘊 「復次,蘊義云何」至「建立諸蘊」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五十六
② ,或不能取,故亦不論同分、彼同分。
① 義,與此文同。「若識不
1
7
7
1
1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