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8 - 唯識藏_25
P. 58
明亦爾,不可得說非無明性,今成無明。 失,謂如諸餘煩惱相應,受、想、思等非煩惱性,不可得說由相應故,今成煩惱。無 染不成失,謂亦可得說性染慧由相應染,不可得說非無明體成無明性。四、倒非煩惱 五、無明;六、見;七、疑。三、曾無說處難。如文可知。 見隨眠」。七隨眠者,如《俱舍》說:一、欲貪隨眠;二、瞋;三、有貪;四、慢; 理。二、聖教相違難。謂「若無明與見相無別者,世尊不應七隨眠中,於無明外別立 是無明,不應道理。然彼五見不離無明,無明與見行相各別,故就染智名為無明,違 ,唯應五見名染性故」。佛法道理,由無明力,起五邪見,行相各異,名執五見,即 所有三性智慧皆是邪智,則無善、惡、無記性異,皆邪智故,故不應理。
「如世尊言,行有」至「語行、意行」。 下約煩惱相應邪智以破,即有四失:一、與見不俱失。二、非為導首失。三、性 次約邪執性智以破彼計,有三難:一、與見無別難。謂「若唯染邪執智名邪智者 下破邪智。先徵三門,後次第別破。先亦約俗智以破彼計。若除無漏明外,凡夫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六十二
1
9
9
2
2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