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39 - 唯識藏_27
P. 539
通三界,彼無外緣,俱行苦故,下界有外緣,通苦苦攝。 初二苦唯欲界,後一通三界。以八苦攝三苦故,愛離、求不得唯在欲故,生等四苦雖 愛,苦根,非定苦苦;樂,喜根,定壞苦。即三禪下有隨心,簡四禪。《顯揚》十五 ,今據體性,并是何妨。故菩薩受苦是苦苦,雖無彼報,亦有彼體故。 樂自相及根境等為體,其此樂無後苦,三苦中是何苦? 薩婆多一識多所;上座部多識一所,麤細二識轉;大眾部多識多所,然非自類。 ,如五識及七、八根。餘壞苦等,在何識處相離,皆如理思。《成實論》一識一所;
答:體壞苦,相從苦苦,苦受等亦爾,一切應思。 問:若順苦受境亦苦苦者,緣樂為境,壞已苦生,此樂何苦收? 入變壞心,初樂受相應,此變已與憂相應,或愛不相應,但有憂起,亦有壞苦。 答:種類故是。又如菩薩等樂無不生苦,設有苦受,當為利起故,非苦苦及壞苦 問:若爾,樂無後不生苦,其樂應非壞苦。 苦苦相易知故,逼迫生故。 問:苦苦體即逢苦緣所生苦受及根相應等,總為苦苦體,其義可知。其壞苦體即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五
5
2
2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