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56 - 唯識藏_28
P. 156
者,即現住此忍、智位中者是也。於此位中,一切相皆不可得故。 。此十六心是諦觀行相,攝法不盡,唯後得智收,不說緣餘事智故。 諸忍、智,如實了知故。 世間道有二境界,謂真如及正智。法智品道,真如為境;類智品道,正智為境。由此 亦得,但知緣智智,今顯智緣如智之類故。 因種類,故名後得。此但緣智為境,初後分成類忍智,何必要須作此解相?或緣同類 者,其修道、無學道中,此智如何行相?不可言緣後聖法是此類,此類如後得智,前
第二、釋名無相觀中分三:初論本解名無相觀者,次釋論引經證成,後別顯六種 又於此一切忍、智位中說名安住無相觀者,如薄伽梵說「第六無相住補特伽羅」 總料簡文中分三:初釋法類智差別,次釋名無相觀者,後顯十六心剎那總名見道 於此位中,由法忍、法智,覺悟所取;由類忍、類智,覺悟能取。所以者何?出 別牒解釋中有二:初明苦諦四智,後類餘三諦。苦類智忍中,言後聖法皆是此類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
6
9
9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