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1 - 唯識藏_28
P. 261

即謂勝解作意所有奢摩他、毗鉢舍那」。何以此三論文不同?  「常於影像靜慮,即謂有、無分別影」,此二皆說為靜慮。又此論云「有分別影像,  奢摩他品;事邊際,即是一切事、真實事;所作成辨,即是因果相屬事」,次下頌中  名影像,非無漏心,因有果無影像,及果後得亦無影像。勘二十六鈔也。  此義,應彼因中無漏亦有影像,果中無漏即無影像,應是正義。且釋:起有漏執影像  ,至果定慧圓滿,得轉依,即無影像,云何前言有、無分別二種影像皆通無漏?若以  麤重悉皆息滅;得轉依故,超過影像,即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者。」依此文  謂於定慧修習、多修習故,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。圓滿此故,便得轉依,一切  思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前說如所有性中,有十六行及三解脫門,如是二種,更互相攝。問:空攝幾行?  論文三解脫門中,有五文不同,如《瑜伽》五十五會。  問:彼下文云「有分別影像,即是此中毗鉢舍那品;若說無分別影像,即是此中  所作成就,此文謂轉依。如《大論》二十六云,勘彼相違鈔文,「所作成就者,
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   256   257   258   259   260   261   262   263   264   265   2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