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75 - 唯識藏_28
P. 75

有受,皆與相應。所以欲界非喜相應者,不決定心若未息滅,喜不生故。色界中疑,  、樂相應者,由一切見皆在意地故。疑於欲界,與憂、捨相應;於色、無色界,隨所  見於欲界,與憂、喜相應?謂先造妙行、惡行者,見此無果,生欣戚故。所以不與苦  此是數所攝。  耶識別攝所依身,由彼意識喜受故,而得怡悅安適邊受,此是受所攝。此安適之受,  故,有尋有伺,離生喜樂,初靜慮具足住」等,次第之經,乃至廣說證樂等。由阿賴  等,名堪任所依,名已得轉依者。如《顯揚》第二卷引經言「如經言:離欲惡不善法  ,能令心悅等,有如是相狀。謂已轉依者,謂除惛沈,無堪任麤重障故;得此根本定  是意識所攝伏,非合說心所皆有此等。此心所有悅等者,是受所攝,由第六意識俱受  是心,今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邪見於欲界,與憂、喜、捨相應;於色、無色界,隨所有受,皆與相應。云何邪  「此經意說」下,雙釋上二經意,皆得踊悅。上文解前喜,「又令」下,解前樂。
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八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70   71   72   73   74   75   76   77   78   79   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