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31 - 唯識藏_34
P. 231

行所攝,俱名律儀,翻此乃是不律儀性,故知意三亦發無表。何容發身語思種名無表  不然。  是善性,菩薩亦成,唯有三支,依業道故,除染、無記。業增上者,便發無表,餘則  說語言,但發善、染汙、無記法現行意表業」,故有意表。其此意表,發無表者,唯  種,更加意表。《瑜伽論》第五十三說「若有不欲表示於他,唯自起心內意思擇,不  。舊名作色、無作色。  、釋諸妨難。  ;五、得捨分齊;六、依地有無;七、四大造性;八、應成差別;九、先後得捨;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義:不善亦有無表,十惡業道極重方成,後三意表,亦發無表,理有何失?百  表色有二:一、身表業;二、語表業。此通三乘。若大乘說,有義:表業亦有三  第一、辨名,於中有二:一、列名;二、釋名。列名者:一、表色;二、無表色  表無表色,合以十門分別:一、辨名;二、出體;三、假實分別;四、具支多少
             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無表色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   226   227   228   229   230   231   232   233   234   235   2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