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1 - 唯識藏_34
P. 261

亦應說有表業。此亦不然。此思不發外身語故,是無漏故,無有表業,故唯可說有無  無表亦有從他義。如佛為說法,得入見道,遠塵離垢,得入三昧,即便得戒。若爾,  業。如今對眾發露受戒,自誓邀期,定有表業。  是師長,慚愧緣故,定無表業。或亦有表。論說傍邊一人亦無,自然受者,唯有無表  ,可成無表。故《瑜伽》言:「若自然受者,唯有意表業。」縱有傍人見其自受,非  。《瑜伽》不論處近遠故,但許自受。  定爾。如一女人,身不自在,或貧病身,欲受菩薩戒,豈要千里?故知但是一相之語  。」是名菩薩戒師之緣。  下至不能搆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,暗昧、愚癡、劣心,誹謗菩薩藏者,不應從受  緩,忿恨不忍,不耐他犯,嬾墮懈怠,多耽倚臥,好合徒侶,樂談喜話,心多散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、道無表,准《對法》說,法處五色中,名受所引。遠前方便亦從他受,正起  此上諸戒,若從他受,必有表無表,表示他故;若自受者,唯有意表,無身語表  《瓔珞經》云「若千里內無戒師時,方得自受」者,令尊重戒,千里尋師,非要  四十又云:「若雖聰慧,於戒無信解,不善思惟,有慳貪者,大欲無足,毀戒慢
             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   256   257   258   259   260   261   262   263   264   265   2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