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43 - 唯識藏_34
P. 443
殊,如目犍連,非聞慧攝。 聞法已,引所成慧,彼無耳根,故無聞慧。異界相違,不相順故。設由彼引,麤細懸 諸善性者,或是生得,或是聞、修,定非思慧。無色界有一,謂即修慧。要由耳根聽 界地心,行相細故。由此無色亦無思慧。上地雖有慧與思俱,不由思成,相非明了。 中故;欲界之心,行相麤故。色界地有二,謂聞、修所成。若欲思時,墮修中故;上 處定,聞狂象聲,但修慧聞,非聞慧故。 聞。雖說無色天佛邊側立聽法等事,但依修慧緣教義故。如目犍連獼猴池側入無所有 亦有思體,無色界中有聞慧體。若八地後,起實聞、思,應許色地亦有思慧,無色有 ;於此二中能證明顯,即名修慧。聖智迅速,於一念慧,義分三故,實無別體。 雖一慧體,一剎那中能取外教而尋於義,名
三界九地者,欲界地有二,謂聞、思所成。不定界地非離染地,設欲修時,墮思 有說:但是修慧所攝,非是聞、思,聞、思假說,實是修慧。大小二乘不說色界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
4
3
3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