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47 - 唯識藏_34
P. 447
智、厭患智、不起智、無生智、智 唯無漏,唯修慧。 心智通有無漏,亦唯修慧。又有十力智,謂處非處乃至漏盡智,唯在如來相續中有, 、無生智、他心智。其世俗智通有無漏,三慧所攝;中間八智唯無漏,唯修慧;後他 此有異,隨應說慧。 次即是智諦、智諦邊、究竟三現觀故;寶即是信,不行即戒,並如前說;後三依乘得 、菩薩。」法是聞慧,多緣教故;義是思慧,多緣理故;真、後、究竟皆唯修慧,如 二、義;三、真;四、後;五、寶;六、不行;七、究竟;八、聲聞;九、獨覺;十 取俱行,隨其所應,菩提分法而為自性。《對法論》十三說:「現觀有十:一、法; 、現觀邊智諦現觀;六、究竟現觀。初唯思慧,後三修慧,餘二非慧。此據自性。若
《對法》第三說十三智:信解智、道理智、不散智、內證智、他性智、下智、上 《瑜伽》六十九說十智:世俗智、法智、類智、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、盡智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
① 「智」,底本作「生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智」。
① 智、究竟智、大義智。彼論自釋「初三即三慧,
4
3
3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