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76 - 唯識藏_34
P. 476

麤相故;後隨勝心,或現細相,或實體故。天親《般若論》說:一、真佛;二、非真  」彼論又說:「一、世俗佛,即變化身;二、勝義佛,即法、報身。」前隨劣意,現  功德法所依止故,諸功德法所集成故。他受、化身俱名生身,隨有情宜,現受生故。  牟尼,名法身故。」  此說,當得法身。法身因故,亦名法身。即餘二身所起作用,同《唯識》說:「在大  ,名之為細;若說契經及應頌等種種差別,依世諦說,名之為麤。」皆依法身,及由  。所謂說法,彼習氣故,一、麤,二、細。由依法界,為諸菩薩說深密法,依真諦說  ,合名為佛。《涅槃經》等,唯說三寶真體同故,說一法身。  。第五經文,義理無爽。由是褒貶,雖成六說,三理無謬。  理無違。第四說中,隨二智增,說二身攝,非說二身唯二智現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佛地論》又說:「一、生身;二、法身。自性、實報皆名法身,實功德故,諸  或說為二。《寶性論》第三說:「有二種法身:一、寂靜法界身;二、得彼因身  第三、開合廢立者,諸經論中,或總名一佛寶。覺性、覺相、覺用三種同覺滿故  此六義中,其初三說,義理相違,如論自顯。其第四義與第六說,文雖小異,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七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471   472   473   474   475   476   477   478   479   480   4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