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67 - 唯識藏_34
P. 67
非世境。第八因果俱唯現量,在因緣現在,果緣三世及非世境。第六意識定位五心皆 非量攝,本質境及影像唯現在,行相非世境轉;果位有四心,皆唯現量,通緣三世及 中五識所有四心亦唯現量,緣三世境。有義:亦緣非世之境。第七因位許有三心,皆 別。此理微細,智者應思。 識一心與多識別 故多率爾引生一識尋求心起,乃至廣說一染淨心引生多識等流心生,其義決定,許一 心,皆通三性所攝。若無漏位及得自在,一切多善。 中容無亂境,五識中一與第六識連續生說。若在因位,境界強勝,諸識雜生,並生五
第十一、何量所攝者,因中五識或四或二,或許五心,皆唯現量,緣現世境;果 第十、緣生總別者,既許一識得引六識為無間生,亦許多識能引一識為無間生, 第九、三性所收者,《瑜伽論》說,初三心是無記,第四、五通三性。此依因位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
改作「與多識別」。 ① 「與多識別」,底本作「得多識引」,今依據大正本《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》卷六
① 心一念生故。由斯義準,諸識一念,得具五心,境有新舊,識引生
5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