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68 - 唯識藏_34
P. 68
,名為現在。《瑜伽》自言「若此即緣彼境生」故。染淨亦爾,三心性同,故論偏說。 論》言「五識無間所生意識,尋求、決定,唯應說緣現在境」者,此依分位事緒究竟 等流,定唯現量;中間三心,不與五俱,通比、非量,剎那論之,緣過去境。《瑜伽 可。故五俱意義通現、比及非量攝,通緣三世及非世境。若緣一境,與五一俱率爾、 《集量》不說五俱之意唯是現量,何得定判?堅執比度既許五俱,定唯現量,於理未 俱時緣十八界,亦現量攝,隨五現塵,明了取故。有義:不定性尚不同,何況現量? 有五心。有義:唯現量,作證解故。陳那菩薩《集量論》說五識俱意是現量故,設五 行相亦作世非世解。 唯現量,通緣三世及非世境;若在散位,獨頭五心通比、非量,通緣
答:五皆通,聞聲定心通無漏故,因無漏心有希望故。或說尋伺通無漏故,設不 問:此五心通無漏不? 答:據極多分,決定有五,極小有一,非圓滿故。 第十二、問答聊簡者,何故立五心,非增非減? 《瑜伽論》說意識散亂,率爾墮心緣過去者,約五後意,多分緣故,與五俱意所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
5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