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73 - 唯識藏_34
P. 73
》云「入所知相者,謂多聞熏習所依,非阿賴耶識所攝」者,此文唯舉無漏種子在彼 伽》、《對法》等,尋思、如實智皆慧為體,尋思唯有漏,如實智通無漏。《攝大乘 為入唯識,勤 起之智以為觀體;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居定故,不言即以止為觀體。 且依名,觀體唯慧。無性又云唯識現觀智故。又云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,但舉定中所 識,通以止觀而為自性。此亦不然。若取相應,四蘊為體;若兼眷屬,即通五蘊。今 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。」無性解云:「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故。」或有解言:能觀唯 真觀位,照真理,而俗事彰,理事既彰,我法便息。此即一重所觀體也。 故,蛇不當情,名遣所執。非如依他,須聖道斷,故漸入真,達蛇空,而悟繩分。證 無;繩藉麻生,非
《攝論》又云:「由四尋思、四如實智,如是皆同不可得故。以諸菩薩如是如實 能觀唯識,以別境慧而為自體。《攝大乘》第六說:「為何義故,入唯識性?由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
① 「勤」,底本作「勒」,今依據卍續本改作「勤」。
① 修加行,即於似文似義意言,推求文名唯是意言。」乃至廣說。《瑜
6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