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6 - 唯識藏_34
P. 96
餘三如前說。若《般若》四乘,種具多少有異,教等無差,唯根本為三乘,并方便為 戒、十善等教、理、行、果,以為體性。由果是彼因眷屬故。若運載義,其果即非。 大乘,即包因果。 ,能自運及運他故。《法華》但說為佛乘,三乘相望,佛自乘此,唯廣運他故。若名 聲聞乘,十二緣起教、理、行、果並獨覺乘,大乘如前,故成差別。然有說為菩薩乘 机案,從舍出之,隨宜而出,非依門故;三乘體性若別說者,四諦教、理、行、果並 便法教、理、行、果,並為乘體。以合獨覺、聲聞,總為聲聞乘,故出二體。 證得;三、先未得證得證得。前二證得名為獨勝,最後證得名麟角喻。故此根本及方 最下乘故。設有不定性,稱退故非因。 並是乘體。此論證得,略見道前,據實歸依已後,並是乘體。此唯根本
若四乘者,《勝鬘》四乘,以人天善根福分、有漏聞思修現種、三歸、五戒、八 《法花經》中,果為三乘:一乘因稱門,唯有一門,復狹小故;二乘因稱衣 《瑜伽》復說獨覺證得,謂略有三:一、先得順決擇分善證得;二、先已得證得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
8
6
6
裓
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