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3 - 唯識藏_35
P. 103

在部派佛教裡是性善性惡的性;在大乘裡,心性與法性有時合而為一,指心或法的本  王陽明竟說性善的良知良能,就是佛家的(本淨心性)本來面目。其實,心性本淨,  性德的性,就是性質。這心性染淨的思想,與中國的性善性惡,發生過深切的影響。  離染的當體;自性,在龍樹學裡,是說那不從緣起的常一的自體;善性、惡性,這是  「生之謂性」相近;法性、實性,在大乘的教理上,或指普遍恆常的法則,或指諸法  性住性,這或者是說本來如是,或者是說習慣成自然,有生成如此的意味,與中國的  。大乘佛教,似乎沒有這個思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「性」的定義很多:水濕性、地堅性,這是說一事一物各別的自體;性種性、本  大眾系  分別說系  犢子系  一切有系  從部派佛教去看,關於心性染淨的思想,有三大系,但心通三性論者,是後起的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部  經部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性本淨家  心性無記家  心通三性家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3
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   107   1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