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8 - 唯識藏_35
P. 108

器等。」  時相應煩惱已斷,名不染心。如銅器等,未除垢故,名有垢器等;若除垢已,名無垢  婆沙論》(卷二七)說:  立心性本淨。心性是否本淨,這都在說明有染離染、有漏無漏的地方提出。像《大毗  業感論,在不立無記的見解上,豈不要有大大的不同嗎?  點不但與心性本淨有密切關係,還影響到一切。像有部的「因通善惡,果唯無記」的  無無記法的。它認為一切法不是善就是惡,只是程度上的差別,沒有中容性存在。這  點,好在大乘佛教裡,已有了深刻豐富的解釋。大眾系不像有部那樣建立三性,它是  二空的思想。大眾與分別說系,都在唱導心性本淨,可見這並不是後起的思想了。  住真心」,覺得它有同樣的意趣。《舍利弗阿毗曇》裡,除心性本淨以外,還有我法  鍵,成為出離生死必先理解

                     「分別論者說:染汙、不染汙心,其體無異。謂若相應煩惱未斷,名染汙心;若  分別論者的心性本淨,與大眾系也不同,它承認善、惡、無記的三性,同時又建  大眾、分別說系的心性本淨說,我們難得具體完備的認識,現在只能稍微提到一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   107   108   109   110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