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1 - 唯識藏_35
P. 111
化,也就不成其為本淨了。這不是說雜染全是假相,客塵確是雜染,只是覺了的心用 淨。這不淨,是日輪與煙雲發生關係而現出的假相,其實日輪還是清淨的。 應、相合,就不能不表示異議。日月輪是明淨的,因了煙雲的覆障,才見它的相不清 不在心的自體,所以即使剎那生滅像有部那樣,也不能搖動心性本淨的理論。關於相 事隱覆日月輪,並不是相應、相合。心性本淨論者,有漏、無漏建立在漏的有無,而 色俱新生故。」 異,世間法異」,就是從剎那生滅的見地來解說。像《順正理論》(卷七二)說: 衣、鏡、金、銅器、頗胝迦寶、日月五事所覆作譬喻。但有部學者,不是說「賢聖法 煩惱相應,轉現染相呢?相既然不淨,本性又如何可說清淨?心性本淨論者,舉出了
相有雜染,是依和合的假相而說,不是說它的本性有什麼轉變。假使心性起了變 它的另一見解,凡是相應、相合,彼此的體性,不能有染淨的差別。所以它說五 「如濁水滅,後水生時,離濁澄清,名為淨水。……前餘色俱頗胝迦滅,後與餘 性淨相染,在有部學者看來,是不可想像的。性相是一貫的,本性是淨,怎能與 「分別論者,彼說心性本淨,客塵煩惱所染汙故,相不清淨。」
唯識學探源
1
0
0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