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0 - 唯識藏_35
P. 110

明淨的覺性,遍通三性,不能單說是善是無記。  未斷時,覺知上出現了歪曲的認識,假使錯誤的成份愈少,心也愈逼近它的真相。這  覺性,永遠是了了明知。這明了的覺性,就是淨心,與三性都不相礙。不過,在煩惱  異生心性是無漏」的過失。  有沒有與煩惱俱有。未斷煩惱,心只能說是有漏,並無「應有漏心性是無漏」、「若  能覺了性,與漏俱有,就是有漏心;離卻煩惱,就是無漏心。有漏、無漏的分別,在  心性本淨論者,當然有不同。但依這樣的思想去理解,也可得心性本淨的結論。心是  色身,就是有漏;斷盡了煩惱,像佛的色身,就是無漏。譬喻者是心所即心論者,與  詞,謂與漏俱,名為有漏。」  卷一)說:

              這要談到性淨相染的問題。《婆沙論》(卷二七)說:  一心相續論者的意見,有漏的念念生滅心,雖或善、或惡、或無記,但演變中的  譬喻論師的見解,有漏、無漏,是說有沒有與煩惱共俱。內心有煩惱,像凡夫的  「譬喻諸師妄作是說:離過身中,所有色等,名無漏法。……又彼起執,依訓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   105   106   107   108   109   110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   114   1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