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0 - 唯識藏_35
P. 130
一方面。不過,我們應該知道,細心的存在,是不能在持種受熏上得到證明的。 了深秘的本識思想。後代的大乘唯識學者,雖也片段的敘述到這些,而把重心移到另 它而起。細心的覺受,是生命的表象,是微細的心理活動。 密切的關係。眾生與非眾生,生存與死亡的分野,都在這裡。認識作用的六識,也從 覺受,生六識。總之,大眾部的細心說,是遍藏在根身之內而無所不在,它與根身有 心執受的明證。 任何身體上的感覺,那醒後的身識與意識,也不該有因熟睡而生勞倦之感,這就是細 與相應受,但出定與醒覺以後,我們還感有一種怡悅或勞頓的領受。假使熟睡時沒有 識的是否生起無關,與識上的苦受樂受也不同。像入定或熟睡的時候,雖然不起五識
唯識學上的本識,本來著重在生命緣起,在生命依持與現起六識的作用上,湧出 依大眾部的見解,眼不見色,耳不聞聲,五根只是肉團。細心執持肉體,才能起
唯識學探源
第一節 第三章
種習思想概說 種習論探源
1
2
2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