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1 - 唯識藏_35
P. 131
旦因緣和合,就會從潛在的能力轉化為現實。薩婆多部依現實的存在,推論到未來世 來才漸漸的綜合起來。它們共同的要求,是在某一法沒有現起作用時,早已存在,一 裡,隨界、不失……有各式各樣的名稱。起初,這些都是從各種不同要求下產生,後 心與種子的關係,規定為不一不異。 變轉與固定,這不同的特性再也無法融成一體,而理論上又決不能讓它對立,於是細 為心」的經文啟示下,種子與細心就很自然而合法的結合起來。不過,統一與差別, 習本來不一定要與細心結合(像經部的根身持種),但在「諸法種子所集起故,說名 的所依性,這自然需要統一、固定。在這點上,細心與種習,無疑是截然不同的。種 為一切法生起的功能,它需要的性質是差別、變化。細心的目的,在作為雜
種是種子,習是習氣或熏習。大乘唯識學裡,特別採用這個名詞。但在部派佛教 種子與習氣,是唯識學上的要題,它與細心合流,奠定了唯識學的根基。探索生
唯識學探源
1
2
2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