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6 - 唯識藏_35
P. 136
,纏與心相應。」 行,與纏不同。《異部宗輪論》說: 用三個定義證明隨眠是心相應行,在其它的學派看來,這都不成為隨眠的作用。 為過患」的恆隨義,解釋隨眠。以阿毗達磨者自宗的正理,判佛說為假說。不過,它 故,能違善故。」 惱說名隨眠,由此隨眠是相應法。何理為證,知定相應?以諸隨眠染惱心故,覆障心 并隨縛故。或經於得,假說隨眠,如火等中,立苦等想。阿毗達磨依實相說,即諸煩 也是與心相應的心所。像《俱舍論》(卷一九)說: 除有部以外,一切學派都把它看成與現纏不同。唯有有部學者認為隨眠是纏的異名, 貪纏」、「為欲貪纏纏心而住」,纏是煩惱的現起,而與心相應的。此外別有隨眠,
「隨眠非心,非心所法,亦無所緣。隨眠異纏,纏異隨眠。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 三、大眾、分別說系的心不相應行說。大眾系、分別說系一致以隨眠為心不相應 它用「或設劬勞,為遮彼起,而數現起」的隨縛義,「謂能起得,恆隨有情,常 「毗婆沙師作如是說:欲貪等體,即是隨眠。豈不違經?無違經失。并隨眠者,
唯識學探源
1
2
2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