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53 - 唯識藏_35
P. 153

是潛在的)。像《隨相論》說:  ),因表色引起與思相應的善不善心、心所,方是善業和惡業(但這還是現行的,不  善性」。正量、化地又說「身語表色,同能引思,有善不善性」。表色是戒善(或惡  、(分別說系)正量也都是這樣。  長」。但大眾的相續不失招感異熟的業力,並不就是表色。這不但大眾系如此,化地  有異熟果」不同。它與正量部同樣主張「表色是戒」、「戒非心法」、「戒得後自增  裡,大眾部主張「聲是異熟果」、「六處是異熟果」,就和《婆沙》的「唯心、心所  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」,或許是比較後起的。在相傳目犍連子帝須所撰的《論事》  ,都把業因業果歸結到心上,這實在是唯識思想一個重要的開展。但大眾的「唯心、  在心、心所法上,是可以推想而

                    「正量部戒善,生此善業,與無失法俱生。……業體生即謝滅,無失法不滅。…  《論事》說正量部與化地部,和大眾末派的案達羅學派,都說「身語表色是善不  招感異熟果的業因,大眾部規定為心、心所的功能。大眾部的潛在的業力,建立  「或復有執唯心、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,如大眾部。」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3
   148   149   150   151   152   153   154   155   156   157   1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