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55 - 唯識藏_35
P. 155

法俱成為最瑣碎最困難的論題。業力因了得的力量,總算在沒有感果,業得未離以前  一經研求,一一法有一一法的「得」,「得」也還有得它的「得得」,法前、法後、  因了係屬有情的要求,建立了心不相應行的「得」。薩婆多和犢子系都是這樣的。但  ,業還是存在的。他們要討論的,是業入過去以後,怎樣與有情身心相續發生連繫。  心的二派。  」而假立的,曇無德部說「心不離是法」。那在建立成就的意見上,也有依眾生、依  成就與「得」相近,但二世無家沒有把成就看成別有一物。譬喻者依「眾生不離是法  果。」  如種生果。在比較研究所得的結論,種子說是二世無的必然結論。  上比較進步些,內容也還是相同。不過,所取的譬喻不同,一個是如字在紙,一個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、正量部的不失法。三世實有者沒有考慮業力怎樣存在的必要,因為滅入過去  曾有,是說它曾經是現實的;成就,是說它現在還有關係,還有它力量的存在。  「僧祇、曇無德(法藏)、譬喻明現在業謝過去,體是無,而有曾有義,是故得  曾有與成就,《中論疏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‧ 業品》曾說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   150   151   152   153   154   155   156   157   158   159   1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