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56 - 唯識藏_35
P. 156
待時滅法,其有暫住義,待果生時,其體方謝。」 生起,但不像業體的剎那滅,要到感果以後才消失,如《隨相論》說: 業,業剎那過去,而還有感得未來果報的力量,這就是不失法。不失法與善惡業同時 上非常的接近。正量部主張表色是戒,沒有建立無表業。在它的意見,表色引生善惡 情,不失卻是業力變形的存在。這樣,不失法與有部的無表色,經部的思種子,意義 只限在業力方面。善惡業生起的時候,就有得與不失法跟著同起。得的作用在係屬有 了論》,也認為得與不失有同樣的意義。凡是攝屬有情的一切法都有得,但不失法卻 眾生報。」 ,還是屬於有情。
不失法的暫住不滅,依真諦三藏說「是功用常,待果起方滅,中間無念念滅」, 「業體生即謝滅,無失(不失)法不滅,攝業果令不失。無失法非念念滅法,是 正量部的不失法與得,在《顯識論》裡,是被看作種子的。正量部的《二十二明 「正量部名為無失,譬如券約。故佛說頌:諸業不失,無數劫中,至聚集時,與 正量部在「得」以外,又建立了一個不失法。它用債券作比喻。像《顯識論》說:
唯識學探源
1
4
4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