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0 - 唯識藏_35
P. 170

但依《成業論》的解說,不失是不相應行所攝的別法,依佛說「諸業不失」而建立的  )、功能、意行等種種不同的名字。不失與增長,眾賢雖把它看成經部種子的異名,  子的某一點,而建立了種子、隨界(舊隨界)、增長、不失(不失法)、熏習(習氣  續生果的理論而演化成的。  果的種子,是說那相續中潛在的能力。後代唯識學上的種子說,顯然是根據這如種相  生果,它要經過相續傳生,才能生果。世親和上座他們的種子與隨界,已不是如種生  通過相續,達到感果的階段。  的相續,成了前業後果的橋樑。這展轉傳生感果的能力是潛在的,它是從業引起的,  毒乳的形色味都已不在,但還有毒性存在。醍醐殺人,也可以說乳毒殺人。心心不斷  愛的異熟果。約展轉傳生的意義,說業能感果。像有一杯毒乳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種子的異名。在《順正理論》卷十二、卷三十四、卷五十一說到諸師各取種  這業力相續的思想,還不全同後代的種子說。它不但不能同時有果,也不是無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   165   166   167   168   169   170   171   172   173   174   1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