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8 - 唯識藏_35
P. 178

(卷上)說:  論師時,這只是同一的六識受熏。無性的三說,是依《攝論》的一頌而來,《攝論》  是同類所以就不妨受熏。  一一味無別的類性。前心後心不同時,怎能成為熏習?所以建立一貫通前後的假類,  那種類,這又有識類與剎那類二計。識類,依前人的見解,是在前識後識之上,假立  相熏,與唯識瑜伽派不同。那麼,前念熏習後念,是它必然的主張。第三、是熏識剎  還成問題。第二、前念熏習後念,是譬喻宗的本義。它不許有俱時因果,俱有就不能  部的見解,但經部是不許六識俱時的。無性把「三差別相違」解說為同時受熏,根本  說起,這三說都是建立在六識受熏上的。第一、六識展轉相熏,《演祕》雖說它是經  熏。三、前念熏後。四、類受熏。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無性的三說,在無性、護法的時代,經部師或許有這許多異見,但在無著、世親  《演祕》所說的,就是在無性三說上,再加一個六處受熏。現在先從無性的三說  「經部師計總有四類:一、本經部許內六根是所熏性。……二、六識展轉而互相  單拿經部來說,《成唯識論演祕》(卷三)就說有四計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   173   174   175   176   177   178   179   180   181   182   1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