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9 - 唯識藏_35
P. 179

。這不但不是說因三差別相違而不能俱時受熏,也不是說因相違而前識不能熏後識。  的所依根、所緣境、作意三種差別,說明六識間彼此相違,相違所以不能成為受熏者  所以不能受熏。三差別相違,世親《釋論》並沒有說它破同時展轉相熏,不過從六識  識有動轉故」。意思說:六識是忽有忽無,忽善忽惡的,欠缺了四義中的「堅」義,  「六識無相應」一頌,遮破六識的不能受熏。六識無相應,《釋論》解說做「謂彼諸  ,何得相熏?」  是,雖不相應,然同識類亦得相熏,如是例餘,應成過失。……識亦應爾,雖同識法  彼故,說言二念不得俱有,無二剎那一時而有俱生俱滅,熏習住故。若謂此識種類如  所緣,別別作意。復有餘義,別別行相一一轉故。譬喻論師欲令前念熏於後念,為遮  《釋論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攝論》敘述了種子六義、所熏四義,證實了唯有阿賴耶識才是受熏者。接著說  「六識無相應者,謂彼諸識有動轉故。三差別相違者,謂彼諸識別別所依,別別  無著論師的本義,我們當然不能穿鑿,但依世親論師的解說,還可以明白。世親  「六識無相應,三差別相違,二念不俱有,類例餘成失。」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174   175   176   177   178   179   180   181   182   183   1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