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96 - 唯識藏_35
P. 196
,心與種習結成非一非異的融合,完成唯識思想的一面。 性的種習隨逐的思想。因大眾、分別說、譬喻師的建立業因業果在心、心所法的關係 理論上,從非斷非常的業感緣起的探討下,展開了細心、細蘊、真我的思想,能為因 唯識學,認識上的唯識無境,卻已相當的完成。 相對的客觀性,這才又轉到認識論上不離識的唯識了。部派佛教裡,沒有本體論上的 ,當然是出發於認識論,又達到本體論的。到了本體的唯識論,又覺得所認識的有它 體論上的唯識了。這本體論的唯識,在認識上,卻不妨成立客觀的世界。佛教的唯識 以為是有心有物的。假使說心是萬有的本體,一切從此出,又歸結到這裡,那就是本 認識中的一切,只是主觀心識的影象,但對認識背後的東西,卻以為是不可知,或者 象,這是認識論
唯識思想的成熟,主要是佛弟子們依著止觀實踐,而獲得隨心自在的事實證明。 唯識,有認識論上的唯識,有本體論上的唯識。我們所認識的一切,即是識的影
唯識學探源
第四章
無境論探源
1
8
8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