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97 - 唯識藏_35
P. 197

成實」的思想。如《大毗婆沙論》(卷五六)說:  如何如何,並不就是實在,是因能知的心情而轉移的。這樣,經部師就提出了「境不  是因人而不同的。對象好像共同,而引起的感情、觀念不同,這可以知道我們所認為  見到的快樂、清淨,在聖者看來,卻完全不然。不但凡聖的見解不同,就是凡夫,也  ,唯識學也正式完成。  ,外境無實的思想,這又完成唯識學的另一面。等到這細心、種子與無境的思想融合  相,那真相又是什麼?在這樣的要求下,認識論就發達起來,引出了妄識亂現的思想  得到解脫。要知道什麼是錯誤的認識,就要研究到我們究竟認識些什麼?這些不是真  以,要解脫生死,就要看透我們的根本妄執。在這點上著力,才能突破生死的罥索,  智的顯現,蒙蔽歪曲了事

                    「譬喻者說:能繫結是實,所繫境是假,補特伽羅亦假。……彼說:有染與無染  我們有種種的錯誤認識,像無常計常,非我計我,無樂計樂,不淨計淨。一般人  任何學派,沒有不承認我們認識的不正確,沒有見到真理的全面,或者根本沒有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7
   192   193   194   195   196   197   198   199   200   201   2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