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9 - 唯識藏_35
P. 29

二支說確乎要比較圓滿,所以古代的佛弟子都依這十二支來講說。  有五支、十支不同的記載。這可見釋尊隨機說法的或開或合,與成立的先後無關。十  《阿含經》中,究竟誰是原始的,誰是後人附加的呢?又像經上說「味著心縛」,也  不妨隨機而有差別的。像追述七佛成道所觀的緣起,五支、十支、十二支,都編集在  自己所造的業因,感受應得的果報。至於緣起支數的多少,可詳可略,可開可合,本  也是後起的。這當然是不正確的推論,與他的最初十支說,同樣不能成立。  確的,那麼更有充實的理由,可以證明釋尊最初說法是二支、三支、五支,就是十支  十二支的完成,出於舍利弗之手。這樣的推論,我是不敢贊同的。假定這種推論是正  卷九十九的「大德說曰:舍利子隨觀緣起有十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十二支說普遍流行以後,對釋尊詳、略、開、合說法的善巧,漸漸的被人忽略  要知道緣起主要的意義,在說明生命的連繫,開示怎樣的逐物流轉,怎樣的依著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24   25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   32   33   34